第517章 口音

  “咱这是个群像戏,每个人物都很重要,所以我先提几个小要求……尹证,长头发留起来;本玉、小达,健身搞起来;陈师哥,胡子蓄起来;恭叔……呸,杨老师,还有俞师哥,上海话练起来……”

  杨浩宇矜持的开口道:“那个,我在上海求学和生活很久,沪语谈不上精通,但日常交流还是蛮灵呐……”

  “上戏的不会说上海话的少。” 俞恩太也补充说明一句,这俩人的语言天赋都不赖,各地方言都会一些。

  在蛮长的是一个时期内,学方言也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但九十年代有一种呼声,说是影视剧中出现方言不利于普通话推广——这导致部分影视剧中,连开国的伟人们都开始说起了流利的普通话,迎来骂声一片。

  而到了2000年后,又开始有一堆人跳出来说要保护方言,别让地方文化绝种。于是又开始有得没得各种方言,尤其是地方台的自制作品,连主持人都是纯方言。

  其实,影视剧中加方言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更生动。比如《疯狂的石头》,普通话的版本直接少了一半的幽默感。

  再比如药神,秃子前半段有许多的方言戏,小市民的油滑感一下就出来了。但后半段就全是标准的普通话,这也反应人这个人物心理的转变。

  这就涉及到人设。

  原版的《扬名立万》还行,大部分方言是上海话,和故事地结合的比较紧密。

  最有趣的是陆子野这个人,混十里洋场的大哥居然一口京片子,那是在暗示这个是外来缺根基的假大亨。

  “这个,我好像还真遇到不少,其中有一个读了四年不光一句上海话没学会,反倒把周围的本地人都带出东北口了……”陈燔不由得想起了雷大头,还有那个九亿少女的梦。前者起码摆正了说普通话还行,后者的台词课老师估计一定很崩溃。

  “我忽然觉得光上海话北京话,好像单薄了一点......几位可以适当的自我发挥下......”

  “陈导,给个方向?”尹证帮着问了一嘴。

  “从人设出发,拿这个齐乐山来说,他是远征军出身,那远征军的主要成分......”

  “好像是川军?加点川普!”老杨是重庆人,最先给出了建议。

  “不妥不妥,齐乐山是高级将领的副官,将军么,那都是黄埔系的,俩人可能是老乡,关系亲近......”

  “远征军牺牲的将领都有谁来着?”陈燔似乎在问人,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戴安澜?对,戴安澜是哪儿人?”

  他掏出手机查了一下:“安徽人,那就安徽腔调......老张,可以不?”

  “可以学!”张本煜点头。

  吕秀才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我这个人物是场记出身,一开始是底层,机缘巧合才变成大导演......要不,我来点苏北口音?”

  陈燔点头,苏伯然当沪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挺合适。

  “我可以教!”徐州人小达自告奋勇,然后又发一问,“我这个人物......”

  “简单,普通话,串几个英文单词就好!”

  “那我呢那我呢?”尹证兴致勃勃。

  喻恩太继续分析:“记者、女歌手和女演员的职业性摆在这里,可以继续是标准的普通话。”

  “喔......”尹证瞬间兴致缺缺。

  “不过这个特务头子我觉得还有设计的空间......”

  “这个好办,姓毛的姓戴的,都是江山人......回头我和演员说一声,让他带上浙南口音!”原本演特务的是余恺磊,一个戏路很宽的演员,有点像家辉哥。只不过后者演什么角色都能演到九十分,他大约能演出七八十分——不会出错,是个非常不错的绿叶型演员。

  陈燔这次依旧找了他,原因无非俩字:便宜!可惜人现在正在拍《少帅》,没空过来参加这次的聚会。

  那边吕秀才还在继续:“其实严谨一点的话,最该说上海话的反而应该是小警察——旧上海的警察的地位不高,多为失业工人、失地农民、帮会成员以及原租界巡捕,以上除了帮会成员来源比较杂以外,其他基本都是本地人......”

  临时顶上的文职人员,确实本地人的几率更大。

  小陈还在犹豫,老陈却先发话了:“但我们这个戏现在带口音的人实在太多,这个角色可以继续普通话——又不是历史剧,整那么细干啥?”

  嗯,也有道理。南方语种,加多了容易影响观影——确实也有人喜欢看纯方言版的电影,正常,但动不动就xx语好评那大可不必。推广文化的基础是得让别人感兴趣,而不是主动增加门槛。

  而且,白客讲普通话也挺有喜感的。

  对,这个角色陈燔换成了白客——原版的老秦好像还没拜师呢,现在也不知道去哪儿找。

  “话说,我是不是把谁给忘了?”陈燔忽然挠头。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胖子也在挠头,一边还就和QQ登录似的左顾右盼。

  他是最早北上的香港影人之一,去年还在在朝阳买了个大HOUSE——要不怎么说人只和最大的大哥混呢,这年月还有谁比大陆更大的大哥吗?

  当然,北上不意味着脱离港圈,现在的他就承担着一项港圈的重要任务——给大陆某个年轻且前途无量的同行送金像奖的邀请函。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