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都是人精,牵扯到吏治,首先就是官帽,皇帝这些年在军事、土地、教育上的大手笔,无一不是为了一个目的:吏治改革。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万古不破的道理,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谁掌握了暴力机关,谁就有绝对的话语权,如今朱祁镇手握二十万精锐火器军,谁若是想炸刺,那就要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这个实力对抗他手中这些火器军。
“土地就是王朝的根基”,朱祁镇一个后世穿越而来的大学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即使宁愿得罪天下的士绅,甚至不惜杀的那些士绅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也要强行推进,就是为了这个风华绝代的大明王朝能够多存续几年,让天下亿万百姓真心的拥护这个王朝,农民有些土地,大明王朝就有了民心,有了民心,就有了统治的根基。
“教育就是控制思想”,历代王朝不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后来的大汉王朝独尊儒术,亦或是后来宋明的程朱理学,再或是满清的数次文字狱,其实都是当朝统治者为加强王朝统治而不得已的手段。朱祁镇的教育改革看似是摒弃了大明立国后以程朱理学为思想的统治,并且还加入了这个时代他们闻所未闻的后世学科,可中心思想却没有变,那就是皇权至上,皇帝就是一切。
见众人不说话,朱祁镇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些人想的最多的无非就是自己头顶的那顶乌纱帽还能戴多久罢了。
吏治改革不像前三个,它牵扯的是整个大明王朝成千上万人的官位和手中的权力。
官位和权力给出去了,若想再收回,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动摇朝廷的统治根基,别看这些人为民做主不咋地,可他们在地方上若想煽动百姓造反,却有的是手段。
“既然你们都不说,朕这里有份拟好的圣旨,本来打算等扬州案彻底完结在宣读,今天开来不用等了,”说着,朱祁镇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圣旨,又道:“马瑜,你是文华殿大学士,又是内阁首辅,你来读吧。”
马瑜心中一紧,头皮发麻,他实在不想读,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同时心中也明白皇帝为何点他来宣读这份牵动万千官员命运的圣旨,这是皇帝给他的最后一个机会也是他能否继续自己政治生命的最后机会。
可他不敢不读,也不敢决绝,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出班,接过圣旨,有些颤抖的打开圣旨后,咬了咬牙,开口道:
“朕尝闻治国如驭舟,吏治若樯橹。樯橹不坚,虽明君难济沧海;吏治不清,纵盛世终溃蚁穴。昔汉宣帝诏书云"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诚哉斯言!”
“朕观历代兴替,莫不始于胥吏之蠹。州县者,朝廷之手足;督抚者,庙堂之耳目。若任贪墨之徒踞要津,纵酷虐之辈牧州县,则民心如沸汤,社稷若累卵。故朕每晨批奏章,必细察官吏考绩;夜览密折,常推敲御史谏言。”
“今特颁三法以肃纲纪:其一曰严铨选,六部举荐须具保结,若所举非人,连坐降三级;其二曰重巡察,科道言官当效包拯风骨,纵王公贵胄犯禁,许直奏丹墀;其三曰明赏罚,清官如杨靖者,虽卒犹荫三代,贪吏如郭桓辈,虽赦不脱铡刀。
治国之道,不在朕躬勤政,而在百官守节。尔等食君之禄,当思养民之艰。州县断案,须知三尺法上悬日月;仓场收支,要记一粒粟中藏血汗。朕已命画院绘《百官行止图》悬于乾清宫门侧,功过忠奸,自有青史丹笔!”
“众卿且记:官清则民安,吏正则国泰。这锦绣江山,非朕一人之天下,乃尔等与万民共治之业也!”
圣旨宣读完,乾清宫内落针可闻,朱祁镇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道:“将此文和扬州一案始末一同刊登于《大明日报》,广宣天下吧。”
说着,他又开口道:“内阁,吏治弊端不除,天下难安,大明国祚就难以万年,朕命你们从今天开始,鉴历代兴亡之教训,拟一份吏治改革草案,报于朕审阅。”
内阁的几个大臣听罢,心中都是暗暗叫苦,皇上这是将他们推到了火山口上了,这可是得罪天下官员的一份苦差事啊。
“臣等遵旨。”几个人出班,无奈接旨道。
“好,尔等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朕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朕失望的。”朱祁镇笑道。
“皇上,臣有事请奏。”朱祁镇刚说完,王崇古又跳了出来。
“说。”朱祁镇笑道。
“皇上,京师大学堂成绩优异且通过考核者共计二百一十八人,如何安置,还请皇上示下!”王崇古道。
是啊,人家学了好几年,又通过了朝廷的考核,如今是该给他们找点事做了。
朱祁镇想了想道:“朝鲜、琉球已皆入我大明之土,下朝后你与王直等吏部官员商议一下,将这些青年才俊按照两地的官职空缺拟个条陈报上来。”
“皇上,此次共有二百一十八人,臣担心朝鲜、琉球两地恐难以安排下如此多的官员。”王崇古又道。
“辽东巡抚陈循过几日就要回京述职,剩下的人你和他商议,全都安排到辽东去。”朱祁镇说道。
“辽东?那冰天雪地的,谁愿意去啊?”王崇古心中叫苦。
“皇上,扬州案后,南直隶各县空出不少官位,且这批学子中有几个品学兼优、能力上佳者,是否……”王崇古大着胆子说道。
不料朱祁镇直接打断了他的话,颇有些不悦道:“不行,从今以后,凡京师大学堂结业合格者,必须先去我大明偏远地区任职满五年,经吏部考核为上品者,方可调任中原各地方。”
说着,他对刚刚回来的王直道:“王卿,吏部日后考评各地官员须和都察院、廉政司三方考察后方可举荐,听见了吗?”
王直一愣,心中叹息一声躬身应下。
喜欢大明,我来了!请大家收藏: